重庆股票配资平台 最忆是乡间|取名

重庆股票配资平台 最忆是乡间|取名

证券代码 证券简称 披露原因

在山东省莒南县南部那片丘陵山地间安家落户的人们及其后代,在给见到的一切,包括地、花草树木、鸟兽鱼虫起名字时,是颇为随意的,只是为了好记、好理解。

地有山河沟崖,物有花鸟草虫,特点分明,虽起名随意,但也符合特征。人只分男女,长大后虽高矮胖瘦、美丑聪笨各有不同,但这些难以或者不能在名字中体现出来,何况名字往往在这些特征明显呈现前就已经取好了。

这片丘陵山地的人们,虽然早期没几个识字的,但他们在给孩子取名字时,还是费了些心思的。

名字分小名和大名。小名是小时叫的,大名是长大后叫的。

以前生活在那片丘陵山地的人们,在给自家孩子取小名时,是想有一份美好的寓意和祝福,只是因为没读过书,不知用何字来表达,便全靠眼中所见、心中所想、耳中所闻来取名。

当地的山里人,给孩子取名时,男孩不带“狗”字。以前很多地方的孩子小名叫“大狗”“二狗”以及“狗剩”“狗蛋”等,我们那里几乎不用。有些当爷爷奶奶的,会喊小孙子“狗蛋”,但这也只是他三四岁之前的临时别名。

女孩以花取名的不多,所用花名主要是菊、兰。菊能傲霜,贫瘠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这一特质。兰香醉人,再苦再累,不缺失对美好的向往。但一般不会给女孩取菊花、兰花这样的小名,只单用菊或兰一字。我小时候,从没听到有女孩小名叫“小花”或“花”的。

田间桃杏争芳菲,山上野花烂漫,但好花不常开,只争一春景,人们给孩子取小名,是想孩子能长生久存。此外,女孩小名不用花名,我觉得好理解,活下去是第一要义,花再好看,不如一捧粮食。男孩不带“狗”字,可能是因为狗吃不洁之物,也可能是因为山里人需要狗看家护院,不认为狗是低贱之物,不觉得给儿子取个“狗剩”的小名,儿子就好养活。

山里人不种梅花,有土皆种庄稼,有劲都为吃饭,庭院里栽些梨杏,也不是为了看花,而是为了果实。南竹北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儿,当地人没见过竹的挺拔与青翠。在给孩子取小名时,不会用“梅”和“竹”字。尤其是“梅”字,与“霉”同音,生存已大不易,再倒个霉,那简直没法过了。

文人笔下山野人家的女孩,多以桃杏为小名。桃、小桃、桃子;杏、小杏、杏子。我小时没走出过那片丘陵山地,走出来后只知人的大名,何况后来孩子取的小名越来越有“学问”,因此不知以前其他地方是如何为孩子取小名的。但我们那里,鲜有以桃杏为名的。桃杏是拿来吃的,在那片丘陵山地,很少用吃的东西为孩子取小名,因为被吃掉总是件不好的事情。

文人之所以给山野女孩起名桃杏,很像我初中以前写的作文,作文中的男孩都叫小刚,作文中的女孩都叫小花,村里没人叫这个名字。如果把村里某个孩子的小名写进作文,叫这一名字的孩子会很不高兴,有些麻烦。

早期生活在那片丘陵山地的人们,在给孩子取小名时,是五花八门的。没有文化,给刚出生的孩子取个小名,对整天只知道下地干活的人来说,是个大难事。

头胎生了个闺女,初次当爹的年轻人心里很美。从地里干活回来,在床上哄孩子的媳妇说:快铰头了,得给闺女起个名字。铰头,是当地的一种风俗,孩子出生十多天后,女性长辈前来为其庆生。

男人坐在桌子边,一口一口地抽着旱烟,皱着眉头,使劲想给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取个小名。他看到桌子上的筷子,于是这个刚出生几天的小女孩,便有了个“筷子”的小名。筷子是吃饭用的,能天天有饭吃,便是美好的祝愿了。

老婆第二胎生了个男孩,有了传宗接代的,这个农民心里更美了。他想给儿子取个很好的小名,走着想坐着想,就是没想出来。

在地里干活累了,来到地头的大树下坐着歇歇。他抽着旱烟,抬头看到树上的树杈长得好,可以砍下来做个木杈。于是,他刚出生的儿子,小名就叫“杈”。木杈是有用之物,孩子长大了能下地干活,便是有用之人。

山村人给孩子取小名,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。

他们看到的颜色,红、蓝、黄、黑,前边加个“小”字,便是孩子的小名。这让他们给孩子取名字很轻松。

因为年年耕作,他们几乎人人从小就能背下来二十四节气。春、满、秋、雪,都可以拿来成为孩子的小名。可没人用夏和冬,也许在山里人看来,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严寒,都是他们受不了却又不得不忍受的,他们不愿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。

更多的是随眼看到的。屋、梁、棍、棒,钢、铁、木、石,都拿来给孩子当小名。

也有祝福、祝愿的。康、安、平、顺,胖、壮、美、俊,都是他们对孩子的希望。

世界是变化的。一成不变的丘陵山地,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。

最大的冲击,来自电影。间隔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,村里会放露天电影。电影几乎是清一色的战斗片,抗日战争时期的,解放战争时期的。打仗就要有部队,有部队就会有军职,军、团、营、连、排、班甚至部、队,都被拿来给孩子当作小名,甚至不分男孩和女孩。都是一个字,不会带“长”字。

没有人叫司令。丘陵山地生活的人们,虽然不再饿肚子,但因卑微的身世和淡薄的家景,他们不敢给自己的孩子起这种名字,官太大,担不起。那时他们所知的官,都是军队上的。当地人当兵去了,回家探亲时,村里人会问当官了没有。如果回答啥长也不是,那就是在部队里没混好。“当兵不带长,放屁都不响”,便成了当时的童谣。

村里的青年当兵去了,到全国各地。他们复员回到村里,会说在外当兵时见到的各种事物,包括听不懂的土语和没见过的景物。只知周边地名的人们,知道了全国各地的一些地名,虽然不知道这些地名有什么含义,但不耽误他们拿来给孩子当小名用。

辽宁、新疆、海南,沧州、荆州、扬州,资阳、襄阳、信阳,桂林、金华、昆明,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小名。地理上的辽宁与海南相隔几千里,可在一个村里,叫“辽宁”和“海南”的两个孩子却是相邻而居,距离只是一墙之隔。

再之后,新为父母的人开始上学识字,他们在给孩子取小名时,会找本字典。翻着字典取出的小名,字意上便都有讲究了。

小名可以取得随意些,大名要一直叫到老,并且是要入家谱的,必须取好。

一天学也没上过的山里人,没法给自己的孩子取大名,不知道某个字怎么写,也弄不清是啥意思。

给这片丘陵山地孩子取大名的,是识字的人。再穷的村,也有富人,因为贫富总是相对而言的。需要租地种的,是穷人,子孙不可能去念书;家里有一二十亩地的,就能送孩子读几年私塾;家境再好的,会有读书求功名的念头,会读更多年的书。我小时候熟悉的十来个村,从没听说谁家祖上有人是秀才,更不要说是举人了,原因应是以前这里的孩子有读书机会的太少。

周边每个山村,都有认识一些字的人。他们是山村的文化人,过年写对联,给孩子们取大名,盖房子时写个“上梁大吉”,都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孩子到了十来岁,当爹的找到村里认识字的人:你看你家大侄子虚岁十一了,你帮着取个大名吧。在我们那里,按村里代代传下来的辈分,用对方的身份称呼自己的孩子,听起来可拉近双方关系。认识字的人姓张,想让其取名的孩子姓李,按村里的辈分,姓李的孩子要叫姓张的人一声大爷。于是,大爷给侄子取个大名,名正言顺。

大名都是三个字,第一个字是姓,第二个字是辈,要取的是第三个字,男女皆同。

男孩取大名,认识字的人要拿出上私塾时用的字典,选一个偏旁部首,开始查字。王、木、氵、辶、讠、艹、土等常见、多用、好写的偏旁部首中,选一个,一个个查带这个偏旁部首字的字音、字义,并要考虑所选之字与前两个字读起来不能拗口。

这样给男孩取出来的名字,兄弟几人最后一个字往往是同一偏旁部首。兄弟三人,大名可为海、江、河;兄弟四人,大名可为珅、珍、现、玲;兄弟五人,大名可为森、林、树、松、材。这样给男孩取的大名,百年之后不管是写在家谱里,还是刻在墓碑上,排列整齐,一看便知有几个兄弟。

给女孩取大名,不用翻字典,女孩大名常用字就那些:英、芝、菊、芳、芬、芸、芹、荣、萍、娥、娟、兰、霞、美、秀。一个多姓的大村,用同一个小名的女孩不多,大名用同一个字的不少。一村有五姓,张秀娥、王秀娥、赵秀娥、李秀娥、陈秀娥,岁数相差不大的五个女孩可能会取出五个这样的大名,而且上一辈的女子这么取大名,下一辈的还是这么取,不怕重名,因为不写入家谱,不刻上墓碑。

在那片丘陵山地,男孩取大名,是要避免与前辈重名的,至少叔伯、爷爷、老爷爷辈用过的字,是不能用的,以示对前辈的敬重。

孩子有了大名,并不会很快用上,在成人之前,还是叫小名。结婚成家之后,不管男女,都不再叫小名。那些年代,我没听到父母叫已成家的儿女大名,称呼大了的儿女时,用的是“某某他(她)××”这种方式。

父母口中的“小棒他大哥”,别人一听就明白,“小棒”是他们年纪不大的儿子,“他大哥”就是小棒的大哥,也就是这对父母的大儿子。“小黑他二叔”“小红她三姑”“排他四舅”,曾经在那片丘陵山地中,都是准确所指。

成家立业后,除了自家的长辈,别人是不能称呼一个人小名的,当然,长辈也尽量不称呼小名,多用“某某他(她)××”这种方式。我小时候,有人吵架、打架,大人们互相叫着对方的小名骂,我才知道了几个上辈人的小名。

长大了后为什么不能叫小名,应该是个复杂的问题。小名起得随意,只能在小时候叫;大名陪伴到死,死后入家谱。人们因此希望大名被记住,小名在长大后不能再提起,应是个主要原因。

不管小名还是大名,都只是称呼,没啥真正意义。一个人小名叫小胖,可能他长大了很瘦;一个人大名叫赵大海,可能他一辈子没见过大海,而且为人处世小肚鸡肠。

除了小名、大名,那片丘陵山地的人,可能有第三个名字——混名。有混名的原因,有些是因为身体残疾而被取的,有的却是因某方面不被人喜欢的特点被取的。

“二歪”这个混名,并不是一个人脖子长歪了,而是此人歪心眼多,并且这种歪心眼对他人是不友善的。“不吃亏”这种混名,是说一个人与人相处爱占便宜,甚至没占到便宜便觉得自己吃了亏。

因为如此,混名只能背后叫。有个别人在背后被他人提及时只叫混名,导致小孩子认为混名就是此人的大名而当面喊,混名者很生长,小孩子遭白眼。

“只有取错的名字,没有取错的混名(外号)。”这老话说得很有道理。

记者 孙成民重庆股票配资平台





Powered by 股票资配宝|在线配资炒股咨询|最新股票免费配资体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© 2009-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